?聚氨酯树脂的选择?
水性聚氨酯树脂分子链中引入?氨基甲酸酯基团?和?脲基?,通过软段(聚醚/聚酯链段)与硬段(异氰酸酯)的微相分离结构,赋予油墨高弹性与形变恢复能力,柔韧性提升40%以上12。
脂肪族聚氨酯树脂因无苯环结构,分子链柔顺性更优,适用于需频繁弯折的纺织品印刷42。
?极性基团调控?
树脂中极性基团(如羟基、羧基)与基材表面形成氢键或化学键,增强附着力的同时减少墨层脆性,弯折测试后墨层无裂纹47。
?增塑剂与增稠剂平衡?
添加?水性聚醚型增塑剂?(占比5–8%)可降低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,使油墨在-20℃至80℃范围内保持柔韧性17。
增稠剂(如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)需控制在1–3%,避免过量导致触变性过高,影响印刷后墨层回弹性能57。
?色浆与树脂配比?
树脂与色浆质量比建议为?3:1?,过高色浆比例(>40%)会破坏树脂连续相结构,导致柔韧性下降18。
?基材表面预处理?
对非极性材料(如PP、PE)进行电晕处理,使表面能从30 mN/m提升至38–42 mN/m,改善油墨润湿性,弯折时墨层与基材协同变形,附着力保持率>90%47。
?网版参数匹配?
使用80–120目丝网印刷,刮刀压力控制在0.2–0.4 MPa,确保墨层厚度在15–30μm范围内,过厚墨层易因内应力集中导致弯折开裂56。
?柔韧性评价指标?
?适用场景?
树脂分子设计 | 引入聚醚软段与氨基甲酸酯基团 | 拉伸回弹率↑30% | 12 |
增塑剂添加 | 水性聚醚增塑剂(5–8%) | 低温柔韧性(-20℃)达标 | 17 |
基材电晕处理 | 表面能提升至38–42 mN/m | 弯折附着力保持率>90% | 47 |
通过上述策略,水性丝印油墨在柔韧性、耐弯折性及环境适应性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溶剂型油墨,广泛应用于纺织、包装等柔性场景。